中国联通以开放创新践行智能运营,青云QingCloud 技术同行

联通,与通信行业离得远的我们聊起来,多半围绕着“运营商”、“宽带”、“手机信号”、“5G”这些话题展开。这远远不是真实的联通,“联通”甚至不是正式的官方简称。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联通”),承担着国家战略性的重点任务,在新形势下,已经成为基于电信基础平台及业务提供数字化及互联网增值服务的供应商。

疫情爆发之初,中国联通快速组建团队,仅用16小时便率先运算出武汉到全国2859个区县的人口流动和334个地级市之间人口出行矩阵数据,开始向国家卫健委、国家疾控中心、各省卫健委等持续提供大数据分析服务。与此同时,团队全面支撑工信部疫情防控大数据平台和通信大数据行程卡平台建设,为疫情防控提供常态化支撑。这也让我们可以一窥,中国联通形成的数据综合体是如何服务国家民生的。

这样的响应速度及保障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之前的几年时间里,出于安全需求要与灾备要求,中国联通投入了大量精力做数据的集中管理。不仅仅是在大数据方面,中国联通在物联网、云计算等方方面面都在积极创新

全集团自上而下的全面创新,还表现在“云网一体”——将传统CT网络与业务、IT深度融合。中国联通的集约化,将31个省的资源与数据都进行集中管理,让其成为首个将全国各省公司IT资源都集中在集团内部的运营商,目前也是唯一一个。如何保证指令下达速度与响应速度,这就不仅要求从集团层面提升整体的存储计算联动能力,也对管理能力与管理手段提出了挑战。

作为整个集团内部IT的支撑部门,中国联通系统集成公司更加关注业务细节,系统整合资源,从需求、监管、创新等多个维度规划智能运营体系,形成智能分权网管,从动力环境、硬件及软件集成,调控网络和业务联调全面建设与保障,从实践中持续接受反馈进行优化。

联通系统集成有限公司客户运营服务一部总经理王涛表示,随着技术及需求的更新迭代加快,企业的自动化运维也面临全新的局面,中国联通响应信创发展,对底层平台进行国产化对接、接口改造,实现七大数据中心、三朵云的智能化运维与运营,意义重大,难度也极大。

中国联通的统一智能运营建设复杂程度有多高呢?整个集团业务全量从传统走向云化,形成了IT云、CT云及业务云三大资源池,面临各种各样的定制化系统的同时,也面临一个长期“混合”的状态——集中式系统与分布式系统的混合。在这样的前提下,中国联通决定先从底层的基础架构展开试点,首先实现裸金属服务器的统一管理

在“五自”精神指导下,通过大量调研与思考,中国联通决定以开源组件解决现实的问题,在裸金属统一管理门户项目进行中,技术团队偶然发现了青云QingCloud 已经在以同样的技术思考路线在做多云管理产品并且已有落地实践经验。了解到青云QingCloud 是核心代码自主研发的中立可控的ICT服务商,中国联通在与青云QingCloud 多次交流之后,测试了其旗下iFCloud统一多云管理平台

试点的一朵云示范区有3000+的多品牌裸金属服务器,通过测试,实现了这些服务器带外管理、自动化装机、自助申请交付,以及裸金属服务器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从上架加电、硬件初始化、操作系统部署、系统初始化、交付完成全流程自动化,大幅节省人力成本,交付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同时基于内部合规、相关规范的要求下构建了全自助式的服务交付模式,支撑复杂多样的业务述求。

最终在iFCloud统一多云管理平台的技术及经验基础上,双方展开深入合作,针对中国联通需求,做出具体调整与部署,。目前,中国联通的云管平台纳管了4.6 万台设备,预计明年纳管数量可能会突破 10 万。

通过云管建设,中国联通初步构建了标准化、流程化、自动化的多云管理平台,实现对云资源池、物理资源及虚拟资源的统一管理,以支持复杂多样的业务诉求。但这远不是中国联通的集约化管理的目标,中国联通系统集成有限公司已经开启了以K8s为标准的改造计划。王涛说,“我们要以务实及开放的态度,不盲目追随概念,尊重现实需求与技术的结合,不被绑定,坚持正确方向与道路,将中国联通的优势做到极致。”

正是对极致的追求,中国联通以“创新,与智慧同行”为战略引导的数字化转型得到了全面肯定。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唯一官方通信服务合作伙伴,中国联通既肩负整个冬奥会与冬残奥会的通信保障工作,也承担着赛事计分系统的建设与保障。因改革创新而生的中国联通正以全新的姿态拥抱智慧未来,青云QingCloud 正是这条创新路上的同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