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ngCloud AppCenter盛大发布 实践课堂北京站精彩回顾

2015年5月9日,青云QingCloud实践课堂北京站暨QingCloud AppCenter发布会圆满结束。

QingCloud-AppCenter-KeyVisual-01QingCloud实践课堂系列开始于2014年11月22日的深圳课堂,120多位小伙伴们参与了我们第一次线下活动;随后在上海、广州、成都和杭州,我们的研发工程师们同各地的小伙伴们分享了QingCloud的技术理念及功能特性,还有来自泰捷视频、友好速搭、百姓网、冰点、顺丰速运、洋葱圈、MoPaaS的架构师们同大家分享了精彩的云端实战经验。

北京是本轮实践课堂的最后一站,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现场的演讲和圆桌嘉宾共16位,合作伙伴40多家,超过50家媒体应邀出席,报名参会人员超过400人。阴转小雨的天气并没有影响参会者的热情。

在本次活动上,QingCloud联合安全宝、OneAPM、DataCanvas、GitCafé、绿盟、快网牛盾、永洪BI、云智慧、安全狗、日志易、听云和华夏创新等12家首批生态合作伙伴共同出席并隆重发布了QingCloud AppCenter,并表达了共同打造健康、共赢的云计算生态的愿望。由三位创始人领衔的QingCloud明星工程师团队向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会伙伴们介绍了QingCloud的各项产品和技术,来自融云、人民网和杏树林的三位资深技术负责人还分享了利用云资源管理和维护大型IT系统的实战经验。

活动进行期间,来自多家媒体的记者朋友已经迫不及待地在朋友圈展开了直播。那么QingCloud的北京线下首秀究竟有哪些干货如此引人入胜?让小编告诉你。

(这绝对不是一篇流水账式的活动回顾,别怪小编没提醒你信息量过大,小心用脑过度啊。)


让我们一同回顾本次活动的亮点


颠覆与变革,云计算生态的现在和未来! 

Snip20150602_1
青云QingCloud CEO 黄允松

青云QingCloud CEO 黄允松表示,传统IT领域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尤其是底层基础资源设施和商业模式。IT不应该高高在上,不应该复杂和昂贵。在QingCloud看来,云就是高度精简化和集成化的IT,不分私和公,云计算的目的就是要变革和改良当前的IT形态,让IT资源像水和电一样供应,不再复杂,所有企业和个人都可以便利地使用,让未来的创新变得更简单高效。

创业以来,QingCloud一直注重倾听用户的声音,为解决用户需求与痛点而进行努力和扎实的研发工作,按照传统IT硬件的标准去追求云的性能指标、可用性和可靠性是我们与很多同行最大的不同。一度市场认为QingCloud是一家公有云服务商,但其实qingcloud.com是我们起步的第一个平台,也是QingCloud整套企业级云服务的基础。我们通过大规模公有云平台的成功运营验证了自身的技术和服务能力,随后大量涉足企业级云服务,并在大型金融机构项目中取得重要突破(小编注:不久前我们刚刚公布为招商银行构建DevOps应用云平台项目的信息,随后还会有更多项目信息披露,敬请期待)。我们会不断推出形态更加丰富、完整的产品和业务,同时,基于我们开放的API,一个全新的云计算生态正在形成。用户通过QingCloud这个统一的、开放的标准的平台可以获取所需的全部IT服务。而通过我们与合作伙伴的共同努力,整个IT行业会在不久的将来被完全改变,因为人们都愿意去拥抱美好的新事物。

QingCloud AppCenter是青云打造云计算生态的第一步,但不是唯一的途径。在未来我们还会推出更多形态的产品和服务。

青云QingCloud联合创始人&研发副总裁 Reno Gan

青云QingCloud联合创始人&研发副总裁 Reno Gan表示云生态合作是为了方便用户得到更加专业的第三方服务(监控、安全等),他认为开放与规则是合作的基础,企业合作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企业可以自利,但不能自私;必须开放心胸,让合作者受益;派最好的工程师,以用户体验为先。

QingCloud很早就有了构建生态平台的想法,但我们没有急功近利地追求形式上的成功,而是通过扎实的技术工作和规则的制定构建了一个深度整合、便于第三方合作落地的应用集成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所有服务提供商将协力共同打造一个专注、专业、开放、共赢的生态。QingCloud AppCenter体现了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尊重:一是对用户的尊重,二是对合作伙伴的尊重。对用户的尊重体现在保障用户体验和严格保障用户信息安全方面,而对合作伙伴的尊重则体现在充分为合作伙伴考虑,多做基础工作,最大程度降低合作伙伴的应用接入的开发难度和工作量。

青云应用中心(QingCloud AppCenter)盛大发布

本次实践课堂青云QingCloud还发布了“青云应用中心(QingCloud AppCenter)”。青云应用中心是QingCloud打造云生态计划的第一步,目的是将多个领域的第三方专业服务能力集成在QingCloud IaaS 平台上,用户通过登录QingCloud控制台即可选择、激活、授权和应用第三方专业服务。随着AppCenter中服务类型与数量的不断丰富,QingCloud.com将不再只是狭义的公有云平台,而将成为综合的专业IT服务交付平台。

第一批登陆QingCloud AppCenter的第三方服务包括:DataCanvas、安全宝、快网牛盾、绿盟科技、华夏创新网络加速器、服务器安全狗、OneAPM forWeb应用性能监控工具、日志易、永洪BI、GitCafé、云智慧透视宝和听云等来自12家合作伙伴的产品。这些产品覆盖了安全、性能监测、网络加速、日志服务、大数据分析、代码托管等领域的常用服务。

在活动中,来自以上12家合作伙伴的代表分别介绍了各自的产品与服务,并对同青云之间的云生态合作前景表达了热切的期冀。QingCloud联合创始人&研发副总裁甘泉同12位合作伙伴共同参与了QingCloud AppCenter发布仪式,并表示:我们非常荣幸和感动,有这么多的合作伙伴加入我们。青云一直有个理想就是闹革命,革传统IT行业的命。相信大家齐心协力,一定能一起把这个事情“办了”!

云生态圆桌论坛

发布仪式后,由资深媒体人、企事录创始人狒哥主持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云生态圆桌论坛。百度云安全首席架构师Tony Lee、炎黄盈动CEO刘金柱、寄云科技CEO时培昕、永洪BI CEO何春涛同Reno一道成为了狒哥的坐上嘉宾,共话云生态的未来。

Tony Lee认为,专业的安全服务厂商同专业的云计算平台进行合作将非常有效地提升国内应用服务的整体安全水平。安全宝是最早接入QingCloud AppCenter的第三方服务,为了确保QingCloud的用户的使用体验,安全宝的技术团队还专门为青云定制了一套UI。Tony认为,随着合作的深入,安全厂商将最好的技术融入以云为基础的生态,将更加深刻和更大范围地提升国内互联网服务的安全水平。

刘金柱将云生态比作一个由IaaS层基础云资源(X轴)、PaaS层服务(Y轴)和SaaS层服务(Z轴)共同构成的三维空间,生态系统中的所有企业都在这个空间内创造其独特的价值。

时培昕则从企业在传统模式下采购IT系统遇到的种种问题谈起,在漫长而又充满不确定性的交付过程中,企业承担着巨大的风险。而云计算的出现让构建一个集成企业级应用服务的平台成为可能。寄云科技早在创业之初就选择了QingCloud为其平台提供基础IT能力,主要是看中其相对可靠、灵活的资源调度、完善的服务,和极致的弹性。

何春涛认为云计算一方面通过提高IT系统构建的效率切实提升了用户体验,另一方面将IT采购的决定权从传统的集成商手中交还给企业,企业在每一个细分市场都可以选择最优秀的产品与服务。在这个前提下,以优秀的基础云资源平台吸引和凝聚起来的云计算生态系统自然代替了以传统集成商为中心的生态,在云生态下,所有专业的服务商相互独立又彼此健康合作,共同适应新的时代,满足新的市场需求。

甘泉坦言,在中国发起、构建和维护一个健康、互信、合作的生态环境并不容易,这要求企业专注于各自擅长的领域创造专业价值,彼此合作共荣。QingCloud希望建立这样一个健康繁荣的生态环境,取得市场的信任就必须通过日复一日艰苦的努力,始终保持客观、公平和公正,建立和维护良好的生态合作规则,并作出相当程度的牺牲。这条道路尽管艰难,但QingCloud还是充满信心并会坚持不懈努力的。

在其生态系统中,当云服务商同第三方服务提供商在业务重合的时候如何看待和处理竟合的边界?Reno同各位圆桌嘉宾一致认为好的生态系统建立在一种专业文化上,在此基础上形成良性的竞争与合作机制,将最大程度促进彼此的发展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青云QingCloud产品及服务技术优势全面解析

企业用户对云计算常常有这样一种误解:云计算在性能、功能和安全性等方面存在局限性,因此无法满足大型、复杂的企业级应用。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企业用户才是云计算真正的目标用户,而真正优秀的云计算完全可以满足任何类型的企业应用。云计算在技术层面已经Ready,用户缺乏的只有——想象力。

Snip20150602_5
青云QingCloud联合创始人&架构师 Spencer Lin

青云QingCloud联合创始人&架构师 Spencer Lin表示云在企业中的使用只是改变了资源的交付方式,没有改变资源本身,而企业目前遇到的IT瓶颈和困难(规模、性能、高度伸缩、安全等方面的问题)通过云计算可以轻松解决。青云技术的突出之处主要包括采用分布式块存储系统确保高性能I/O,部署实时异地副本保障数据安全,通过云端SDN实现灵活易用的专享私有云服务(VPC),设计实时P2P机器人社区协作确保故障无害,支持全透明代理模式的负载均衡器,提供基于自身IaaS平台构建的Technical PaaS服务,并无限制开放全部功能API等。面对企业级需求,QingCloud通过分布式块存储系统、Virtual SAN、负载均衡器、私有网络、备份等组件来确保企业用户不需要改变使用习惯,即可像使用传统IT一样的方式使用弹性可伸缩的云资源。QingCloud还推出了完善的监控和告警、定时器、自动伸缩等管理工具,帮助企业更加便捷和高效地管理云上的IT系统。所有努力都是为了让企业可以放飞自己的想象力,利用性能强大、可靠、安全、极致弹性的云资源去快速创新和专注地发展自身业务。

青云QingCloud系统工程师 Simon Luo

青云QingCloud系统工程师 Simon Luo的演讲主题是“自动化资源调整——运维工程师的逆袭”,他认为作为一个专业的云计算平台,仅仅提供资源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帮助用户更合理、更弹性的使用资源,甚至自动化地管理资源。Simon主要介绍了青云平台上的监控、告警、AutoScaling、定时器等运维与管理相关的功能。通过这些功能,运维人员可以全面地管理云上的各种资源,并真正实现IT资源的快速、弹性伸缩。更加便捷地保证自身IT系统的可用性和业务的连续性,同时也会让企业充分体验到云计算的价值,节约大量的运维成本与人力投入。

青云QingCloud系统工程师Ray Zhou

青云QingCloud系统工程师Ray Zhou的主题是“数据库及缓存服务特性与最佳实践”。公有云厂商如果只提供IaaS资源对于用户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要更好地帮助用户在基础资源上搭建自己的服务。而在这个过程中,跟数据相关的技术是最困难的。据Ray介绍,基于IaaS的数据库和缓存服务能够帮助用户降低运维成本,目前用户对于数据主要有高可用、安全性、高性能、在线扩容、监控告警等功能的需求,而青云QingCloud基于自身的IaaS层虚拟资源为用户提供主流的数据库与缓存服务。目前已经推出的服务包括:关系型数据库 RDB和缓存Cache。用户仅需数十秒钟即可获得一个完整地基于MySQL或PostgreSQL的关系型数据库(RDB)服务,以及基于Redis或Mamcached的缓存服务。这些服务包括主从节点、自动备份、在线扩容以及监控告警等各种管理功能。青云数据库运行于私有网络内,结合青云提供的高性能硬盘和实时副本,您的数据安全将会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使用QingCloud构建的数据库及缓存服务可以帮助用户降低数据库使用的技术门槛,让IT交付变得更加便捷、高效。

融云联合创始人&CTO 杨攀

融云联合创始人&CTO杨攀表示,作为用户数量巨大、业务规模逐月翻番的即时通讯云服务平台,融云的IT系统非常复杂,但是机房里没有一台服务器。因为在最初构建的时候他们就将全部开发和运营环境放在青云,通过青云提供的底层完整的IaaS资源以及丰富的API接口来降低构建成本与维护管理成本。QingCloud的研发支持进度和工单响应速度与保障能力也是融云最为看重的因素,杨攀表示企业的成长需要找到可以一起成长的合作伙伴,而QingCloud无疑是国内唯一能够满足他们对技术能力、资源响应、服务保障和API开放粒度等高需求的基础云服务商。早在去年10月QingCloud亚太1区发布会上,杨攀便预言一个基于QingCloud API的云计算生态即将形成,而他本次作为用户代表亲身见证了这个生态系统第一个产品的推出。

4A2193B3294F2BB5F2F9C04D77B58BC7
青云QingCloud系统工程师William Wang

青云QingCloud系统工程师William Wang结合自身在大型社交网络架构设计和产品开发、测试、运维方面的经验及为用户提供技术支持过程中总结的常见问题,分享了移动社交应用在快速成长过程中面对流量激增、数据量翻番、用户量指数级攀升这些幸福的“烦恼”时,如何充分利用云计算应对突发的高并发压力,实现系统各个层面的可扩展性,提升系统架构的支撑能力以保障服务体验。从最初的简单架构,到构建私有网络,到业务分区与扩展,到构建面向服务的架构,到构建数据库与缓存集群并实现数据的分区与扩容,到构建完整的测试环境,到多机房部署与混合组网……William通过详细的架构图,介绍了在一款社交应用成长的各个阶段,如何依托QingCloud极致弹性、敏捷的资源响应速度、完善的数据库服务、强大的网络功能和完整的资源监控及管理工具来在云端构建大规模分布式系统。同时也向移动开发者们分享了不少实战经验,比如“针对业务特点进行架构设计”、“合理规划系统、预估业务容量”、“实现系统的可横向扩展性”、“不遗余力地解决单点故障”、“Designed for failure”、“充分利用缓存”等,而在面临各种问题的时候,首先应该准确定位问题,利用QingCloud的监控服务收集一切数据作为分析和定位问题的基础。

人民网无线事业部技术总监 环球网技术总监郭梁

人民网无线事业部技术总监郭梁首先分享了手机人民网和环球网作为大型综合门户网站,在云端实现托管与运维的成功经验。他们使用了包括QingCloud的IaaS平台各个组件以及绝大部分PaaS服务。郭梁表示青云的VPC、安全隧道、可视化操作、丰富的组网功能等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高性能的主机、I/O以及丰富的API是吸引他选择青云的主要原因。QingCloud的服务为他所负责的手机人民网和环球网提供了坚实的IT基础设施和网络保障。

青云QingCloud系统工程师Ocean Chen

负载均衡在保证IT系统面临大量并发访问时,实现应用程序流量的自动分配,提高业务可用性和资源利用率等特性让它成为IT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在云的环境中,负载均衡作为一项服务开始提供给用户。

青云QingCloud系统工程师Ocean Chen从灵活、透明、简单、专业、聪明、清楚六项功能介绍了云上最强的负载均衡。他表示负载均衡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关键点,一是它能均衡地转发全部客户端信息到可用的后端主机,包括均衡转发、转发过程中数据不能丢失、并且要转发到目标可用主机;二是支持各种网络拓扑,以应对云用户随业务量增长而改变的网络拓扑;三是具备横向、纵向扩展能力,包括扩展单个负载均衡器能力,和水平让负载均衡以集群的方式提供服务。同时QingCloud的负载均衡器开创性地实现了支持HTTPS/HTTP/TCP模式的全透明代理,可以不改变任何设置即可支持用户的主机获取客户端真实IP。于此同时,QingCloud的负载均衡器通过简单易用的界面支持更加专业与全面的功能,支持更加智能的转发策略并提供完善的监控功能。总结这些特点,Ocean毫不犹豫的表示,QingCloud目前提供了云上最强的负载均衡服务。

杏树林CTO王哲

杏树林CTO王哲分享了自己的从业经历和创业故事,自嘲创业之后从高富帅变成了矮穷挫。他表示杏树林早期的发展瓶颈是速度,物理设备没法满足业务增长,云是唯一的选择。青云凭借资源秒级响应以及私有网络可以支持各种情形下的网络部署,在保证IT快速部署的同时充分保证了杏树林的数据安全,赢得了杏树林的青睐。通过王哲生动的分享,大家可以充分了解一个移动互联网应用创业的艰难,但是市场的机遇和有限的资源也构成了创业项目IT团队超速成长的动力。在他看来,像QingCloud这种产品靠谱、服务靠谱的云服务商正是互联网创业项目的好伙伴。

青云QingCloud系统工程师Osier

青云QingCloud系统工程师Osier从传统企业级存储解决方案(DAS/SAN/NAS)的优点与局限性入手,介绍了在当今,传统存储方案面临的挑战。而包括Glusterfs、CEPH、Sheepdog三种被广泛使用的开源分布式块存储系统各具特点但适用场景均有限,虽然“解决”了水平扩展性问题,但是仍然不能解决网络带宽瓶颈与I/O性能瓶颈。QingCloud自主研发的完整的存储服务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上述各种问题,充分考虑到用户在性能和容量两个维度的需求,为主机提供块设备级的原始存储设备,包括:硬盘(Volume)、Virtual SAN和备份(Snapshot)。其中硬盘分为两种。性能型硬盘,性能可达128MB/s,适用于对IO要求较高的应用,例如数据库等在线业务;容量型硬盘,拥有更大的单块硬盘容积,最高可达5TB,适用于对容量要求较高的应用,例如文档存储等离线业务。而能够满足更高性能需求的基于SSD的超高性能存储即将推出。为了兼容传统企业应用方案,QingCloud最新推出基于iSCSI协议的Virtual SAN服务,通过技术手段确保用户的企业级应用和性能需求得以满足,下一步还会推出NAS服务。备份(Snapshot)用于在块设备级别(block device level)上进行硬盘的备份与恢复,可以同时对多张硬盘做备份(包括系统盘和数据盘),也可以对正在运行的主机做在线备份。 一张硬盘可以有多个备份链,每条备份链包括一个全量备份点以及多个增量备份点,用户可以随时从任意一个备份点恢复数据。为了满足当今非结构数据量爆发式增长的需求,QingCloud即将推出笑傲各种开源存储技术的完全自主开发的对象存储服务。青云QingCloud目前已经推出的存储架构除了满足性能、容量之外,还兼容传统企业应用方案(Virtual SAN等),帮助企业在云端享受到与物理世界相同的、甚至更佳的存储体验。


现场花絮


如此阵势

大家一起来

签到也文艺

开始入场

主持人:ZDNet总编 赵效民

圆桌主持人:企事录创始人 狒哥

高朋满座

就地采访

最受欢迎的男人!(无论是沙龙场外还是大会展台,Richard所到之处总会迅速成为壮观的分会场)

讲师与剧组全体

 

青云QingCloud实践课堂系列圆满结束,让我们期待新的惊喜~

感谢一路有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