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云原生虚拟化平台 KSV 1.6 正式发布,支持容器与虚拟机混合部署

12 月 20 日,由青云科技推出的云原生虚拟化平台 KSV 发布 1.6 版本,它是由 KubeSphere 衍生的轻量虚拟化管理平台。作为构建在 Kubernetes 之上的云原生虚拟化产品,KSV 1.6 一大重要更新是,支持 KSV 和KubeSphere 融合部署,实现虚拟机和容器共存共管。

KSV 1.6 还在原有版本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构,优化产品体验,同时集成 Kubernetes 开源网络组件 Kube-OVN,提供更加强大的容器网络能力。

云原生背景下,虚拟化和容器化需求同时涌现

Kubernetes 为云原生基础设施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企业云原生应用是不断拆解的过程,从单体应用、模块拆分到无状态化、微服务化等,从单一大单体不断演进至小的业务单体。

但由于改造难度较高,有相当部分的应用尚未被容器化,无法利用到 Kubernetes 的强大能力。开发者和企业客户对同时运行容器和传统虚拟化软件,提出了需求。

KSV 云原生虚拟化是建立在包括 Kubernetes、KubeVirt 等在内的云原生解决方案之上的虚拟化产品,帮助企业打造现代化的应用开发,实现更高的资源利用率和弹性架构,运维、开发、业务等各个层面都能显著受益。

从运维人员角度,统一的运维平台消除了手动管理和配置任务,能够有效提升运维效率,云原生虚拟化以一种渐进的、破坏性更小的方式,实现统一架构,简化基础设施管理。

对于开发人员来说,通过一致的开发工具,更便捷地更新和迁移遗留的系统,实现 VM 虚拟机和容器的平稳过渡。

对于客户来说,开放的架构避免供应商锁定,同时在前瞻的技术方向和现有的技术资产之间保持平衡,保证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持续优化产品体验,集成 Kube-OVN

KSV 是构建在 Kubernetes 之上的超融合基础架构(HCI)软件。自诞生之初就坚持“极速、至简、灵活”的产品理念,此次发布的 KSV 1.6 对之前的版本进行了重构,带来更加友好流畅的产品体验。

分层视图,资源用量实时监控

将所有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统一管理与展示,管理员可以查看集群内各类资源的汇总,实时掌握整个平台的资源使用情况。

KSV 平台总览

物理透视,硬件信息一目了然以物理节点为中心,增加 CPU 架构、操作系统、物理硬盘、物理网卡、资源用量等物理信息,实时了解基础设施状况。VM 新颜,熟悉的使用体验基于 KubeVirt,以虚拟资源池的方式交付 CPU、存储等物理资源,并实现统一的管理、分配及调度,支持同时创建相互隔离的虚拟机环境,提供虚拟机在线迁移、备份、克隆、镜像模板转换等丰富功能。网络增强,企业自由组网集成 Kube-OVN,实现了 Underlay & Overlay 的网络,支持 VPC、Subnet、EIP、安全组等网络功能,提供多维度(时间区间可选)、多粒度(网络流量、包转发率等)的虚拟网卡资源使用量监控。企业可根据网络规划情况,灵活挂载至虚拟机,快速融入客户现有的网络,简化管理难度。

应用场景不断延伸

KSV 不断开拓新的云原生虚拟化应用场景,提升基础设施资源利用效率:

场景一:容器、VM 应用混合部署

KSV 基于统一的 Kubernetes 技术架构,在一套基础设施之上,可以同时部署容器平台和虚拟化平台。通过统一的架构简化基础设施,提高运维效率,保护虚拟化投资。

场景二:边缘计算在工业物联网、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领域有大量的数据采集、实时数据分析应用场景。在这些场景里,往往存在边缘站点多,边缘环境资源需求弹性大,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同时,边缘站点业务分布广泛,强依赖网络,云端处理链条长,响应速度慢。KSV 云原生虚拟化平台以轻量著称,单节点 4C8G 起步,投资少兼容性好,PC、工控机、服务器等企业原有资产都可利旧使用。此外,KSV 还能够实现就近计算、实时响应、节省带宽等。

场景三:虚拟化资源池对于测试环境、实训课堂等场景,KSV 提供稳定的云原生虚拟化平台,弹性交付资源,秒级创建虚拟机,性能损耗小,大幅提升资源利用率。

场景四:VMware 网信替代KSV 能够无缝替代 VMware vSphere,无缝兼容异构芯片,兼容主流 x86、ARM 架构。作为中立的虚拟化方案,KSV 软硬解耦,实现 V2V 平滑迁移,保障业务连续性和安全性。

根据 IDC 的调研,未来两年大多数企业会选择混合和多云部署的方式,来构建云原生平台。作为青云云原生产品家族的重要组成部分,KSV 云原生虚拟化与 KubeSphere 容器平台无缝衔接,基于 KSV 可以在平台之上创建虚机,支持前述诸如边缘计算等虚拟化场景。KSV 与青云其他产品组合形成云原生产品矩阵,为企业实现从物理机、虚拟化到容器的多态共存,帮助企业应对不同层面的基础设施挑战,让 IT 对业务的变化更具适应力。